当前位置: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20:17:23
《礼记·礼运》篇云:夫礼必本于大一,分而为天地,转而为阴阳,变而为四时,列而为鬼神。
那么,儒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?下面我将作出回答。二是蔡元培、宗白华、朱光潜从审美或美感教育的角度看礼乐,这一方式维护了礼乐的一体性,但更多侧重它可以达致的美育实践效果,而忽视了生发这种效果的前置性美学理论构成。
在这两段具有赞词性质的引文中,王、张都强调了西周是中国上古制度文明和文化发生巨变的历史节点,它的立国精神及相关文化、制度主导了中国此后数千年的文明史。其中,礼主要指人行为的雅化、典礼艺术和礼仪美术,乐指涉诗、乐、舞。社会政治动荡直接导致了王权的松弛,直至崩解,周天子则随之失去了以礼乐号召天下的能力。在此,礼乐显然获得了本体性,或者被形而上学化了。但是,这些批评并不妨碍诸子思想和礼乐传统的一体性。
所谓礼乐的外发,就是指当时以《乐记》为代表的儒家,形成了一种以礼乐为本位的审美化的宇宙论或自然论。在器物方面,可以视为礼仪美术。(鲁迅:《且介亭杂文二集·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》)南怀瑾说:‘五四运动的时候,他们打倒孔家店,这句话也是孔子的‘罪状之一。
意思是:君子以教育和思念人民以至无穷。那时,一字多义是很正常的,而用现在8000字解读3800字所表达的思想,就难免出现误读误解的情况,加之那时还没有标点符号,断行的不同,意义自然大相径庭。《周易·象上传·临》:君子以教思无穷。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
(朱熹:《四书集注》)程朱作为两宋大儒,向来被认为是四书的权威注释者,他们的看法也就成为权威的观点了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当仁,不让于师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,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(《论语·子罕》)的独立人格思想。
东汉经学家郑玄注曰:由,从也。康有为是这样为孔子辩护的:愚民之术,乃老子之法,孔学所深恶者。《周易·彖上传·贲》:刚柔交错,天文也。在新发现的郭店楚简中,其中的《成之闻之》篇记孔子话曰:民可道也,而不可强也。
违此三者,谓之愚民,愚民曰奸,奸必诛。他认为:天地之性,人为贵。在他看来: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——这些话,哪里有丝毫的愚民思想? 如果再联系到孔子志于学(《论语·为政》)和苟有用我者,期月而已可也,三年有成(《论语·子路》)的进取思想。
学则不固(《论语·学而》),穷神知化,德之盛也(《周易·系辞下传》)的变化开放思想。(朱熹:《四书集注》)南宋理学家朱熹也说: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,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。
否认孔子有愚民思想,一是因为断句不同,注解和语义就全然不同,二是孔子实际主张教化民众,压根就不主张愚民。人有向善的德性,为政者只要像蒲卢那样顺遂人之德性,就可达到教化的目的。
这和康有为的断句一致。(康有为:《论语注》)意思就完全变为:老百姓愿意做的事,就让他去做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也认为,孔子这句话里的‘不可使之,尽圣人愚民之意(黎靖德编:《朱子语类》)。(南怀瑾:《论语别裁》) 现代学者解释为:老百姓,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,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(杨伯峻:《论语译注》),或解释为可以让老百姓跟着走,不一定让老百姓知道这是为什么(李泽厚:《论语今读》)等。匡亚明说,两千多年来在中华民族的智力发展上,孔子发挥了巨大作用。(《论语·子路》)就是先解决生计问题,让百姓吃饱穿暖,再实施教化就容易多了。
在以上两人眼里,孔子的愚民思想是确定无疑的。孔子还引《诗经·小雅·大东》篇中东有开明句谈到教化民众的问题,即东方天上出现启明星的意思。
老百姓不愿做的事,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不能做——这就变为教化的意思了,几乎与邓小平的名言群众赞成不赞成,群众拥护不拥护的说法相差无几。这显然是尊重民众的思想,哪里有什么丝毫的愚民思想? 王夫之说,在远古时代人与禽兽差别不大,后来经孔子垂训之后,和以前那种茹毛饮血,茫然于人道(王夫之:《读通鉴论》)的情况相比进步巨大。
言王者设教,务使人从之,若皆知其本末,则愚者或轻者而不可行。(《大戴礼记·主言》)他引《诗·小雅·节南山》天子是毗,俾民不迷句谈教民,谓辅佐天子,使百姓不迷惑。
四十而不惑(《论语·为政》),君子贞而不谅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的人生智慧。也反映了孔子以文化人的思想。现在,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纠正过来,发扬光大孔子对民众不断实施教化的思想,借以提高国民素质,进而让原始的人,经过后天教化,成为一个为促进社会的进步而有所作为的君子,这是践行孔子民本思想的必由之路。有了高素质的人,才能应对包括战争在内的一切事情。
(南怀瑾:《论语别裁》)康有为的断句是:民可使,由之。(《论语·尧曰》)他还提出敦礼教,远罪疾(《孔子家语·贤君》)的观点,意思即是施以礼乐教化,让百姓远离罪恶。
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和君子居之,何陋之有(《论语·子罕》)的事在人为思想等,所以这些,都是和愚民说风马牛不相及的,两者格格不入,岂能混为一谈? 两千多年来,后人却把孔子的教化说解读为愚民说,把本来是精华的思想恰好说成是糟粕了。春秋时期,常用字是3800多个,而现在则是8000多个,显然,思想的表达8000字要比3800字准确得多。
《大戴礼记·虞戴德》记载孔子这一主张:天事曰明,地事曰昌,人事曰比,两以庆。(《论语·为政》)对犯有死罪者,他主张先教后诛,目的是让犯人和他人都受到教育,认为:不教而杀谓之虐。
圣人遍开万法,不能执一语以疑之。正确的句读应该是:民可使,由之。如果从孔子的整体精神上加以考察,孔子是以民为本、实行教化的,并不存在愚民思想。意思是,违此三者,叫做愚民,愚民的做法叫奸邪,必受法律惩处。
比如有人认为孔子有愚民思想。两种解读按照句义注释,也都是典型的愚民说教。
蒲卢是一种易于生长的草本之物。郑玄是《论语》的早期注释者,对后世影响很大。
自古以来,人们大多认为孔子有民本思想。三、孔子主张教化,无愚民之意 对民众实施教化,是孔子的一贯主张,也是他思想的一大亮点之一。
发表评论
留言: